01.傳統白領的出現和職業特征
“白領”這個說法最先由美國學者米爾斯于1951年提出,他在當年出版了一部著作的名字就是《白領》。他在這部書中提到:一個新生的中產階級已經悄然降臨世界,其突出象征便是“白領”。
“白領”包括一切受雇于人而領取薪水的非體力勞動者,因而有“白領職工”之稱。他們一般工作條件比較整潔,穿著整齊,衣領潔白,經濟收入和工作條件較好。
“白領”一般包括技術人員、管理人員、辦事員、推銷員、打字員、速記員、文書、會計、店員及教師、醫生、律師、普通職員等,雖然出于打工者的地位,但是福利好、收入高、職位穩定。

02.傳統藍領的出現和職業特征
“藍領”是和“白領”相對應的名詞,這個概念是在美國五十年代提出的,是指從事體力勞動的職工,因為他們工作的時候經常穿藍色的衣服,因而有“藍領職工”之稱。
“藍領”又有銳藍、普藍、深藍之分,普藍和深藍就是從事體力勞動的,銳藍就是中間轉換的階層,有可能向白領轉變,深藍就是指有一定技術的人。從收入來講,藍領并不一定比白領低,銳藍的收入其實比普通的白領高。

03. 白領和藍領在國內的產生與發展
解放前,在外國企業比較多的老上海時期,白領和藍領這兩個詞就出現了,當時的“白領”指“洋行”里工作的職員,“藍領”指外國人開設的工廠里的工人。
新中國成立以后這兩個詞便銷聲匿跡了,不過在港澳臺地區仍在沿用。改革開放以來,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,隨著外資企業與合資企業的風生水起,“白領”和“藍領”重新出現。

04.新白領和新藍領的產生
近幾年來出現了“新白領”的概念,他們有別于自定義為“高雅”“高尚”的傳統白領,結交朋友一樣憑個人喜好,崇尚自由快樂平等,以自我為中心,更自我,更享樂,更現實。
而“新藍領”的概念也隨著而生,泛指工作、生活在二線(或以上)城市的、為城市日常運轉貢獻力量的基層工作者,包括銷售、房產經紀人、保安、美容美發師、快遞員等職業人群,不包括傳統的工廠工人、建筑工人等。

05.國內白領和藍領現狀
在國內對白領和藍領沒有標準的定義。中國最大的白領網站“白領公社”認為,白領泛指在企事業單位從事腦力勞動的員工。在大多數人的思想認識中,藍領是具有一定專業技術能力的高級技術工人。
近些年我國人才市場出現了一些新狀況。市場需要從事高科技的專業人才,特別是沿海經濟較為發達的地方,大量需要有實踐經驗、甚至是身懷絕技的高級技術工人。由于前些年人們將追求白領階層作為奮斗目標,造成白領職工職場競爭異常激烈,而藍領職工卻供不應求。
廣州曾經做過的一項調查顯示,廣州企業中高級以上技術工人奇缺,擁有高級工(含高級工、高級技師)技術等級證書的技術工人不足20%、中級工30%出頭、初級工不足50%,出現了嚴重的人才結構失衡。

相對比而言,全國多地頻頻出現“高學歷”失業現象,因此很多專家呼吁現在用“白領”和“藍領”劃分人才已經不合時宜,當前生產技術已經融進了信息化、自動化、人性化的內涵,不僅需要專業化的技術工人,更需要知識化和智能化的高級工人。
對此,有專家提出:現代工業對生產者的智能和綜合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,知識體系和實踐經驗在現代化生產中正在重組,未來的發展趨勢是白領和藍領之間的轉化融合。
06.應運而生的金領、粉領和鋼領
在職業職場領域內,并非只有“白領”“藍領”之分,聰明的人們通過仿詞手法,又造出了“金領”“粉領”“鋼領”等新的詞匯,讓“領”的劃分更加明顯和多樣化。

1998年初,美國《財富》雜志將一部分“年輕、高學歷、聰明、有創意、掌握現代高科技”的群體稱為金領階層。國內現在習慣將一些三資企業高級管理,外商駐華機構的中方代表,規模較大的民營公司的經理,國企的高層領導成為“金領”。
“粉領”原指從事婦女占優勢職業的人員。在北京、上海、廣州等大城市,粉領多指“食腦”階層,大多從事自由撰稿、廣告和產品設計、進出口貿易、媒體等工作,成為廣大女性追求的職業目標。
隨著人工智能行業的迅猛發展,“智能機器”成為“鋼領”,但是這個詞匯并沒有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,人們還是樂于使用比“鋼領”早出現的“機器人”來稱呼。